圖一、二,有積水時:1、2、3 區(qū)為組件底端積水區(qū),1 區(qū)界限分明,2 區(qū)
積灰厚重,3 區(qū)積灰量較輕。
圖三,積水蒸發(fā)后:組件底端留下大量積灰及水堿帶。
圖四,保潔工人正常沖洗后,灰塵帶被沖掉,留下少量灰塵及水堿帶。
水堿帶不易被沖掉,但是大雨過后,水堿帶卻輕微存在。分析是水堿在雨
水的長時間浸泡下,對組件玻璃的親和力下降,易于被雨水沖刷干凈。
基于此:①盡早沖洗,早晨組件表面有露水(圖五),已將灰塵、水堿軟化,便于沖洗,效率提升。
②太陽出來,露水退去,保潔在沖洗時,先用水對一陣列快速沖洗,以提前浸泡軟化水堿,再仔細沖洗一遍,這樣部分水堿可以被沖掉。為保證整體發(fā)電效率,提高沖洗效率及水資源利用率,不能針對水堿帶長時間沖洗。
11.3 8:15 圖五,早晨露水:
小雨后,積灰?guī)У男纬?,類似于沖擊平原的形成。由于邊框和水表面張力的存在,組件底端總會積存一定量的水,水量的多少由組件實際傾斜角度與邊框高度決定。小雨時,這部分積水就像大海,對來自上方的雨水有緩沖作用,雨水所攜帶的大量細微灰塵被緩緩注入積水區(qū),仔細觀察1 號位置,界限分明的鋸齒狀,便是上方水流沖擊形成。大雨時,他就是個坑……
>>前往參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