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31日,SolarWorld Industries向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提出了新的反傾銷和反補貼申請。這次申請尋求彌補2011年10月SolarWorld首次申請的“漏洞”,藉此中國組件制造商能夠在國內生產(chǎn)太陽能硅片,然后運送到臺灣進行電池片加工,之后再運回中國裝成組件,借此避免30%的進口關稅。
這次訴訟申請可能嚴重影響美國太陽能市場,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涉及范圍。與首次關稅僅適用于中國晶硅光伏電池片不同,這次申請在地理范圍上(新增臺灣地區(qū))和垂直鏈上(增加了硅片和組件)都有擴大。以下是申請原文陳述:
“這次調查覆蓋的商品包括晶硅光伏電池、模組、層壓件和/或由晶硅光伏電池構成的組件,無論部分或全部組裝成其他產(chǎn)品,包括建筑集成材料。為了此次調查之目的,被調查商品(subject merchandise)還包括模組、層壓件和/或利用屬國(subject country)硅錠、硅片或部分加工好的電池片,由在關稅領域(customs territory)而不是屬國全部或部分生產(chǎn)的晶硅光伏電池構成的組件。”
最不濟,SolarWorld也將謀求對臺灣太陽能電池片征收進口關稅,此舉將根除絕大多數(shù)中國供應商目前利用的臺灣來料加工策略。另外,為了阻止中國制造商簡單地將電池片來料加工轉移到其他國家,這次申請還尋求對使用中國硅錠或硅片的組件征收關稅,不管電池片在何處制造。這里有一個令人感到困惑的地方:上段話最后一句沒有清楚說明,是否組件本身必須在中國境內組裝而成才會受到關稅制裁。為了理清思路,下表是我們對這次關稅申請的解讀:
傾銷和補貼幅度的最終決定權在商務部手里,它有廣泛的權力來劃定調查范圍,因此1月底發(fā)起調查時它在本事宜上的決定起著很大的影響。如果最終決定對使用中國硅錠或硅片制造的組件征稅,那么中國企業(yè)將從根本上失去利用價值鏈策略規(guī)避關稅的能力。中國主導硅錠和硅片制造版圖,占據(jù)全球現(xiàn)有硅片產(chǎn)能的73%。與電池片或組件相比,非中國硅片供應商要少得多。
即使進行范圍更窄的解讀,僅調查臺灣電池片和中國組件,如果實施高額關稅,那也將對美國市場產(chǎn)生漣漪效應。當然,一些中國制造商有能力將電池片和組件生產(chǎn)都外包給中國和臺灣地區(qū)以外的企業(yè),但這是例外而不是規(guī)則。沒有新關稅,2014年中國將向美國出口將近3GW的組件,2015年4GW,更多的可能輕易地出口到其他地方。
對于國際貿易委員會和商務部決定進口關稅的準司法程序來說,這里有許多的細微差別。比如,在這些調查中臺灣被視為“市場經(jīng)濟”,而中國不是。這個分類的主要結果是,針對中國產(chǎn)品征收關稅更容易,一般也高于臺灣產(chǎn)品。如此一來,我們可以設想這樣一種場面:商務部對臺灣電池片征收低關稅,對中國硅片/組件不征關稅,從而產(chǎn)生微小的整體影響。
另外,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中總是常常出現(xiàn)“緊急情況”的可能(盡管微乎其微),在相關條件滿足的情況下,可以對實施臨時反傾銷措施之日前90天內進口的產(chǎn)品追溯征收反傾銷稅。
眼下,關鍵一點是SolarWorld已經(jīng)做了自己該做的,并提交了可能有效迫使中國太陽能制造商支付關稅或擋在美國市場大門之外的申請。但是,所有的事情都取決于商務部的決定范圍,當然還有臺灣和中國的補貼和傾銷幅度的最終決定。
中國組件價格提高或中國生產(chǎn)商被擋在市場之外的影響對于分布式太陽能市場都將是極其嚴重的。根據(jù)GTM Research的美國光伏排行榜,中國制造商占據(jù)了2013年前三季度住宅和商用市場已安裝組件71%的市場份額。
當然,如果美國和中國打算協(xié)商解決方案,那么這一切都不值得一提。這是歐中光伏糾紛的結果,或許也會發(fā)生在大西洋的彼岸(事實上這只是我的猜測)。與此同時,我們也將慎重地避免做出疏忽對待的錯誤,因為最終結果非常有可能以某種方式重塑美國太陽能市場。
來源:solar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