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中國“人造太陽”現場。 吳蘭 攝
模仿太陽聚變反應原理造一個“太陽”,被科學家們認為是解決人類能源危機最佳方案,可為實現碳中和做出重要貢獻。
“這次EAST裝置實驗實現了可重復的1.2億攝氏度101秒等離子體運行。”龔先祖研究員6月1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這是EAST的第98958次放電,取得了上億攝氏度百秒量級的成果,標志著中國在穩(wěn)態(tài)磁約束領域研究處于國際領先水平。”
6月1日,EAST控制大廳。 吳蘭 攝
“托卡馬克是在上世紀五十年代由前蘇聯人提出,經過70年的全球科學家的共同努力,已經在實驗室驗證了聚變能的科學可行性。”龔先祖說,EAST可為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及未來聚變托卡馬克研究做出重要的實質性貢獻,并進而為人類開發(fā)和最終使用核聚變能做出重要貢獻。
據介紹,目前,EAST裝置是國際上唯一具備與ITER類似加熱方式和偏濾器結構的磁約束核聚變實驗裝置,是唯一能在百秒量級條件上全面演示和驗證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未來400秒科學研究的實驗裝置。
“從2006年的首輪放電,EAST實驗中所取得的每個重要數據都存于腦海中。”龔先祖介紹說,“從第一次的新鮮好奇到這次擊案而起,真的難掩激動之情。98958次放電相當于走了98958步,盡管每一次只是一小步。但這次邁出未來核聚變能源應用的重要一小步。”
“上億攝氏度高溫等離子體條件下連續(xù)穩(wěn)態(tài)運行是未來聚變發(fā)電的必要條件。”龔先祖坦承,如何能夠把上億攝氏度高溫等離子體運行提升至百秒量級或者是千秒量級,能滿足未來聚變堆要求,仍然面臨著許多挑戰(zhàn),而且難度和挑戰(zhàn)非常大。
“80后”的黃娟研究員是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所托卡馬克物理研究室副主任,從事托卡馬克診斷核物理方面研究。她說:“EAST上有包括偏振干涉儀診斷等約70套診斷系統,就相當于一個醫(yī)生,診斷攻關其中的關鍵物理技術難點。”
“EAST的每一步的關鍵突破,我都見證了。”黃娟說,“聚變能商用的目標實現起來還是很困難的,這次取得了重要成果是實現聚變能商用的一個階段性目標,但這只是個起點,相信在年輕一代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肯定能實現‘聚變能源夢’。”
5月28日,EAST裝置物理實驗實現了可重復的1.2億攝氏度101秒等離子體運行和1.6億攝氏度20秒等離子體運行,創(chuàng)造了托卡馬克實驗裝置運行新的世界紀錄。
原標題“:中國“人造小太陽”再創(chuàng)世界紀錄 第98958次放電背后的“聚變能源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