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錦功,畢業(yè)于美國新澤西理工大學,博士。歸國前為美國新澤西理工大學碲化鎘薄膜太陽能研究中心的創(chuàng)辦人,常務副主任。2011年回國,任成都中建材光電材料公司總經理。帶領團隊在新材料方面完成了34項國家專利的申請,其中發(fā)明專利19項。其最受市場關注的就是碲化鎘薄膜太陽能電池技術。
7月16日晚上,趕在潘錦功出發(fā)去北京出差之前,記者來到雙流成都中建材光電材料有限公司,見到了留著平頭、抱著筆記本電腦的潘錦功。“看著電腦上的數(shù)據(jù),說得更準確。”打開電腦,潘錦功給記者播放一張張照片,每一張專利背后都有故事。
潘錦功是地道的浙江人,畢業(yè)于美國新澤西理工大學。在校期間,他就對材料有濃厚興趣。但他的第一桶金并非材料,而是水結構研究。他提出分子簇水具有記憶力假設,并制作出樣品。這個研究成果被2004年12月《Science》雜志列入2004年十大科研突破。
小賺一筆后,潘錦功開始重新選擇研究方向。當時低碳熱正流行,潘錦功認為碲化鎘是機會,便找到老師,希望成立碲化鎘研究中心。但老師并不支持他,認為沒有前景。固執(zhí)的潘錦功相信自己的直覺,認為這個研究之所以不被接受,是因為超越了別人的想象。“彎道超車,就要走別人沒走過的路,這樣發(fā)展空間才會無限。”固執(zhí)的潘錦功使出第一個招數(shù):磨,磨到當時的校領導終于被說服,碲化鎘薄膜太陽能研究中心建立起來。
成立研究中心難,攻克關鍵技術問題更難。“向碲化鎘摻銅的時候,導電效果逐漸上升,但摻到一定量后,物極必反,效果下降。做研究時,摻雜全憑感覺。”碲化鎘要從研究轉向產業(yè)化,這是個不可逾越的障礙。經過兩年努力,潘錦功和團隊在國際上首次提出碲化鎘薄膜材料多能級多摻雜載流子密度圖解法,把銅摻雜背接觸、暗電流阻擋材料兩個關鍵問題攻克,并制出樣品,轉化效率在國際領先。
2011年,潘錦功決定回國創(chuàng)業(yè)。當時,江蘇、廣東、上海都向他發(fā)出邀請。最終,他選擇了四川,理由是,這里有好的創(chuàng)業(yè)環(huán)境和好的碲資源。
今年初,中建材光電已建成國內首條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純碲材料一體化生產線,同時也是目前國內唯一掌握高純度7N優(yōu)質碲化鎘核心材料制造技術的企業(yè),產品的轉化效率比世界上最好的碲化鎘技術廠家——加拿大一家公司還要高1.8個百分點。
在中建材光電的樣品室里,記者看到陳列的碲、銦、鎵、硒樣品擺滿室內,上面標有不同的純度——純度越高,就意味著技術越高。
潘錦功向記者講述了碲化鎘的發(fā)電原理:“簡而言之,就是將碲化鎘鍍到玻璃上,即便在弱光條件下,也可通過光電轉化產生電能。”他進行了現(xiàn)場演示:打開室內電燈,室內擺放好的碲化鎘薄膜太陽能玻璃板接收到光線后,立刻發(fā)電,上面的小燈泡立馬亮起。“這也是碲化鎘優(yōu)于多晶硅技術的一點。”不僅如此,潘錦功介紹,相比其他同類產品,碲化鎘材料成本低、能耗低、無污染,生命周期30年。
由于掌握著國際領先的技術,這幾年,外地甚至美國都想“挖”走他,但潘錦功不為所動,因為“四川對人才支持力度大,環(huán)境持續(xù)優(yōu)化”。
目前,潘錦功公司已經有1個多億的銷售收入,他的短期目標是力爭三到五年超過10個億。“我的夢想就是在墻上打造一個‘三峽電站’。越來越多的高樓建筑,就是我的商機。”潘錦功算了一筆賬:如果將我國現(xiàn)有建筑400億平方米中1%的面積,改用碲化鎘薄膜光伏組件作為建筑墻體,“每年的發(fā)電量相當于半個三峽電站,可以減排5000萬噸二氧化碳。不僅能為國家新型城鎮(zhèn)化建設提供長期穩(wěn)定、可靠的能源供給,也能推動建材行業(yè)和玻璃行業(yè)轉型升級。”
作為過來人,潘錦功認為,創(chuàng)業(yè)者一定要有專利意識,地方也要保護專利,如此才會形成“華山論劍”,“否則大家都藏著掖著,教會徒弟餓死師傅,最后就沒了創(chuàng)新的內在驅動力。”同時,潘錦功認為,金融機構不能嫌貧愛富,創(chuàng)業(yè)者也要堅守自己的夢想。“轉型升級在我看來,就如過去摩托車替換自行車一樣,一定會有一個過程,一定會有自行車廠家的阻撓,但這是潮流,勢不可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