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汪清縣天天橋嶺鎮(zhèn)平村書記伊學義,為幫助村民脫貧致富,夙興夜寐,嘔心瀝血;他幫助村民建立太陽能光伏發(fā)電增收,建立農產品加工廠,幫助貧困大學生,自掏腰包助村民養(yǎng)雞脫貧······
駐村兩年來,他寫了20多萬字的扶貧日記,點滴記錄的都是溫情;
當百姓碰到困難或者發(fā)生重大矛盾時,他總是第一時間沖到前面去,為群眾排憂解難;
他夙興夜寐,以不脫貧堅決不離村的豪情,帶領百姓走上了脫貧攻堅之路……
他就是延邊州稅務局主任科員伊學義,2017年7月被選派到汪清縣天橋嶺鎮(zhèn)天平村任駐村第一書記。
駐村伊始,為了能盡快摸清村里貧困群眾的家庭情況,每天早上六點半伊學義就準時出門,走遍村里的每一片土地、訪遍每一家農戶,摸清了所在村的全部資源狀況和貧困情況。晚上無論多晚回來,他都堅持整理資料,寫扶貧日記,里面不僅是對扶貧內容的記錄,更有他對扶貧工作的探索與思考。
在伊學義的引領帶動下,村里建立了黑木耳菌包廠、太陽能光伏、榨油廠、農機合作社扶貧產業(yè)項目,提供就業(yè)崗位70個,年實現(xiàn)紅利52.33萬元。伊學義還積極協(xié)調資金500多萬元用于亮化、美化環(huán)境以及建設村中的道路、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
為了讓老病殘等無勞動能力的特殊貧困群眾增加收入,伊學義挨家挨戶介紹“扶貧雞”項目,免費為貧困戶發(fā)放雞雛。雞雛長大后,伊學義每天凌晨4點就起床,冒著嚴寒,扛著編織袋往城里送雞,使40多戶貧困群眾年均增收入2000多元。村民李兆滿養(yǎng)雞賺了6000多元錢,他高興地說:“我這么大歲數(shù),第一次這么痛快地掙到這一大摞錢。”
2017年,天橋嶺鎮(zhèn)發(fā)生了特大洪水災害,危難時刻,伊學義與全鎮(zhèn)黨員干部一起頂風冒雨連夜轉移群眾,保證了群眾的生命安全。洪災過后他又挨家挨戶了解受災情況,當聽說有兩戶群眾受災比較嚴重,家里孩子剛考上大學卻沒錢上學時,他及時聯(lián)系省里相關部門,為兩個家庭分別爭取到了3000元的助學金,解決了燃眉之急。
為了解決全鎮(zhèn)23個村百姓吃藥貴、吃藥難的問題,伊學義建立了定點打折藥店,讓貧困群眾都能吃得起藥。為解決群眾看病難的問題,伊學義建立了“扶貧健康微信群”,請醫(yī)生在群里為百姓遠程隨時診斷,讓百姓實現(xiàn)了小病不出門。他還多次聯(lián)系州內醫(yī)院到村中為百姓進行義診,預約看病,使百姓大病能得到及時救治。
當初伊學義擔任第一書記時,妻子姜玉杰并不同意,她覺得丈夫身體不好,為什么非要到農村去遭罪。他多次做妻子的思想工作,并把妻子帶到村里,同他一起下戶,到貧困戶家走訪。
善良的妻子看到了貧困戶家中的場景,回來后主動同伊學義商量,干脆把家搬到村里,妻子還主動承擔起為駐村工作隊做飯的任務,夫妻倆一起戰(zhàn)斗在扶貧工作的第一線。
有一次,伊學義得了5000元獎金,兩人一商量,全都花在了貧困戶身上。他們的熱心、愛心、善心,感動著身邊人,也帶動了身邊人。讀研究生的兒子假期回來,也到村里義務幫工。家里知道伊學義在扶貧,平時什么事也不告訴他,就怕他分心,就連78歲的老母親住院,姐姐和大哥也沒有告訴他,直到病情危急,在醫(yī)院搶救,才打電話通知他。
當老人醒來后看到伊學義,第一句話就是:“你咋回來了,不是在村里扶貧嗎?”聽到這句話,他的眼淚止不住往下掉。為了扶貧工作,他付出了太多,也犧牲了太多。但他卻從來沒有后悔過,“沒有別的想法,大伙過上好日子,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伊學義的付出與不易村民看在眼里,疼在心上。“70多歲的時景發(fā)老夫婦,冒著風雪走了三里多的冰雪路只為給我送豆包;村民吳學柱騎著摩托車滿街追我,非要送我小河魚……”講起村民對自己的好,這個樸實的中年漢子眼眶紅了。
兩年來,伊學義積極為村里的發(fā)展奔波,為村民辦好事、辦實事,他的付出收獲了累累碩果:2017年,天平村扶貧項目實現(xiàn)紅利33.7萬元,148名貧困群眾平均每人分紅2280元,全村95%的貧困家庭收入超過3500元貧困線,當年18戶30人實現(xiàn)脫貧;2018年,村里貧困家庭人均純收入8800元,全村脫貧摘帽。
原標題:“大伙過上好日子,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汪清縣天橋嶺鎮(zhèn)天平村駐村第一書記伊學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