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倉庫中目前閑置的價值約 70 億歐元(78 億美元)的太陽能電池板(即 40 吉瓦直流電 (GWdc) 容量)。預計今年庫存將進一步增加,到 2023 年底將達到 100 GWdc。
另外, 研究顯示,這些太陽能電池板絕大多數來自中國,不禁的想到歐洲一直有種聲音在說什么和中國“脫鉤”。
而且,目前全世界只有我國企業(yè)能力生產更大的182和210毫米晶圓。因為更大的晶圓——可以制造更便宜、更高效的太陽能電池板——預計今年將占據全球市場份額的 96%。
就在這幾天,西方另一個自以為是的美國又不消停了,華盛頓的議員一直在施加壓力,要求美國與中國太陽能脫鉤。
不僅如此,除了不想讓美國企業(yè)買我國生產的太陽能電池板,連我國在東南亞建的分廠也不要買,盡管他們屬于其他國家對美出口。
眾所周知,美國的目的就是發(fā)展自己,可是能實現么?如今全球太陽能電池板供應鏈的這一重大轉變已經發(fā)生了幾十年,我國大力投資擴大和提高其制造能力。
因此,生產更具成本效益和效率,于是才有了遍及供應鏈的各個階段產能,包括太陽能電池、模塊和逆變器等基本組件的生產。
相比之下,美國并沒有同等程度地注重發(fā)展其制造能力。
最近,盡管美國政府為美企提供了稅收減免,但許多計劃建設太陽能工廠的美國公司可能會遭受嚴重損失或徹底失敗。
原因是,通貨膨脹削減法案為美國制造商提供了與中國產品成本“驚人相等”的補貼,但美國需要自己搞原材料產能,可是電池板生產商對美國產能持懷疑態(tài)度,畢竟多晶硅工廠至少需要兩年時間才能建成,每千兆瓦需要約2.5億美元的前期投資,這些都還沒有。因此,他們認為,就算補貼了,但還是沒有成本優(yōu)勢。
需要指出的是,拜登一直在鼓吹綠色,甚至打算讓美國做可再生能源領導者,但是底氣不足,別說競爭了,自己的都不夠。
2022年,美國生產了區(qū)區(qū)5 吉瓦的太陽能電池板或組件,同時 從中國、馬來西亞、越南、柬埔寨和泰國進口了29吉瓦的組件。
原標題:歐洲囤積,華盛頓“脫鉤”?分析師:美國太陽能制造業(yè)前景黯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