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于這個名詞容易引起誤解,先一起來看看廬山真面目–鈣鈦礦(Perovskite)泛指一類陶瓷氧化物,由于存在于礦石中的鈦酸鈣(CaTiO3)化合物最早被發(fā)現,因此而得名。后來鈣鈦礦成為固體物理里面對這一類晶格類型的稱呼,其分子通式為ABX3,A,B,X可以代表不同元素。從構成來看,它們是一系列無機化合物。
而近來大熱的新型電池也被稱做鈣鈦礦型太陽能電池(Perovskite-Based Solar Cells),并不是因為采用了上面提到的陶瓷氧化物作為材料,恰恰相反,這類電池的活性材料是有機鉛碘化合物(甲胺鉛碘,化學式CH3NH3PbI3)。那為什么還以此命名呢?因為甲胺鉛碘可以形成具有鈣鈦礦結構的晶體,有機短鏈、鉛離子以及碘離子分別占據晶格的A、B、X位置,由此構成三維結構。為了方便起見,大概就約定俗成為鈣鈦礦型(或鈣鈦礦結構)太陽能電池。
但是有的媒體報道的時候,因為不了解緣由,直接說成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甚至引出鈦酸鈣(CaTiO3)來分析資源儲量,誤人不淺。退一萬步說,如果真用CaTiO3來做電池,它的能帶寬度對應于387納米的光線,意味著不可能吸收利用任何可見光,所以當做活性材料是沒有意義的,用做傳導材料倒是不無可能。鯨魚不是魚,龍貓不是貓,此鈣鈦礦并非彼鈣鈦礦,現在我們可以清楚的分辨這一點了。